萬字會舊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37號,屬于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萬字會舊址始建于1933年,前后分二期建成,至1940年完工。舊址自西南向東北,分別由三進院落組成。占地面積約14183平方米,總建筑面積4108平方米。一進院落由羅馬式建筑主廳及東、西配房組成;二進院落為中國傳統建筑,建筑由山門、東、西廂房、大殿及杏壇組成一組四合院式仿古建筑群,所有建筑大木構件、斗拱及椽飛均為鋼筋混凝土澆筑,為當時國內首創;三進院落為一精巧的伊斯蘭式建筑,初為青島紅萬字會藏經樓,整座建筑建于巨大基座之上,風格精巧別致。
▲建筑群鳥瞰圖,攝于1950年代
世界紅萬字會發祥于山東省,在歷史上的抗日救亡和大型自然災害中,曾發揮了重要的救濟慈善作用,青島的萬字會舊址,這組建筑被國內建筑界公推為本世紀仿古建筑的重要作品,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。
建筑群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、羅馬式建筑、伊斯蘭式建筑三種不同的建筑風格,這在中國建筑史上是一比較特殊的例子,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載體和象征,三組不同風格的建筑和諧統一、相互融合,院內配以花卉松柏,外圍以明瓦朱墻,更顯主體建筑的莊嚴肅穆,有著獨特的園林風貌,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,也對研究中西建筑組合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。
▲建筑群鳥瞰圖,攝于現代
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召開前夕,青島市文廣新局組織對萬字會舊址進行了整體修繕,讓這組具有重要歷史文化意義的珍貴建筑延續光彩,好像一本厚厚的精美書冊,把獨特的建筑風貌和八十余年的風云歷史永遠珍藏。2017年11月27日青島五環房屋裝潢工程公司承擔起萬字會舊址的修繕工程,通過對文物建筑的修繕保護,以消除文物建筑因自然風化、環境影響、人為因素造成的種種損傷,確保文物建筑安全,使之恢復健康的歷史景觀面貌,這也是青島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。
本次修繕工程包含山門及耳房,杏壇,大殿,東西配殿,伊斯蘭建筑,院墻,地面等部分。修繕工程的第一步是進行詳細科學的現狀勘查工作。通過對萬字會舊址建筑、院落以及周邊環境進行詳細的測繪、勘察,分析建筑、院落出現的險情、病害和隱患的成因及危害程度、周邊自然環境對建筑本體可能產生的影響及影響程度,并搜集相關歷史資料、維修記錄和水文地質信息等資料,從而結合舊址現狀進行分析研究,制定科學、合理的保護修繕方案。經過勘察,萬字會舊址內的文物建筑普遍存在諸如風化、破損、缺失、污漬、開裂、后期維護不當遺存等問題,又因建筑的不同部位表現出不同的殘損狀況。
▲建筑各部位殘損情況
根據“不改變文物原狀”和“最小干預原則”原則,保護文物本體現有的完整性和真實性,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筑的歷史信息,五環公司為萬字會舊址修繕工程制定了詳細、科學的修繕方案并通過了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批。在修繕過程中,遵循 “修舊如舊”的理念,盡最大可能利用原有材料,保存原有構件,使用原有工藝,盡可能多地保存歷史信息,保持建筑的固有特征;盡量將干預措施降到最低限度,能不動的堅決不動,能加固的不拆換,能局部拆換的不大面積拆換,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其歷史信息;針對地磚、屋面、廊柱等建筑部位,凡是新加固或維修的部分,原則上都應具有可逆性,應以現存實物為依據,需修復部分按原狀(原形制、原結構、原材料、原技術)進行修復,并在構件隱蔽處用墨筆標注“修換時間、修換內容”等標識,一切技術措施應當不影響文物建筑遺構將來的再次加固與保護;
以屋面和院墻的修繕為例:
萬字會舊址中,山門及耳房,杏壇,大殿以及東西配殿,均為琉璃瓦屋面,因材料本身特性、自然風化及缺乏日常維護等原因,屋面琉璃瓦和脊飾普遍存在長草、脫落、開裂、污染等問題。屋面瓦長草會加速瓦面的破壞,不利于瓦面的保存;瓦面灰縫脫落、破碎、開裂易使雨雪水浸入造成屋面加速破壞,并會造成檐頭勾滴有滑落傷人的危險,同時影響建筑外觀形象。
▲屋面琉璃瓦和脊飾普遍存在長草、脫落、開裂、污染等問題
對于屋面琉璃瓦的修繕,在拆卸瓦件前,建筑修繕工匠對部位、壟數、瓦件數量和底瓦搭接等情況做了詳細記錄,拆卸前和拆卸過程中對瓦件作出原位置標記,繪制瓦件平面位置編號記錄圖表。然后分類(根據不同規格、殘損程度)碼放。脫釉瓦件強度能夠滿足要求,且無破損者會繼續使用,而殘損破碎無法使用及缺失的瓦件,修繕工匠以原制補配,達到新舊瓦件的形式、色彩、材質和技術工藝特征的協調一致,并且主要新瓦件在燒制時在背里面做出了時間標記。新燒制的瓦件集中用于屋面后坡邊壟,原瓦件主要用于前坡(南坡)屋面。
▲屋面瓦修繕完成后
萬字會舊址將中西建筑風格融為一體,深紅的院墻映著法桐的樹影,形成了一道重要的城市風貌象征。其院墻為古典宮墻形制,黃色琉璃瓦帶脊墻帽,白色冰盤檐,紅色墻身,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紅、黃色一直被視為喜慶、莊嚴的正色,寓意莊嚴、幸福、吉祥。院墻下堿為花崗巖方正料石(蘑菇石面)砌筑,臨街長約為645米,總長度約為1200米。
▲破損的紅墻
在八十余年的風雨變遷中,院墻雖經多次維修,只是局部抹灰層打抹、表面粉飾,治標不治本,致使目前墻體存在抹灰層酥堿、裂縫、空鼓、脫落、粉飾褪色,布滿雨漬、污漬等問題。五環公司高度重視,聘請相關技術人員與專家對院墻進行了細致分析研究,認為因常年臺基內水飽和,導致屢次維修抹灰層不能干透,外部的紅涂料的密封性,導致臺基內部空氣不流通;水汽無法散發出來,墻體抹灰干不透,加上四季冷熱交替導致院墻抹灰層酥堿,裂縫、起鼓、脫落。根據以上分析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修復施工方案,并經有關專家論證通過。
▲著名的“大學路紅墻”在八十余年的風雨變遷中,雖經多次維修,只是局部抹灰層打抹、表面粉飾,治標不治本
在對院墻的修繕過程中,收集有關歷史資料,充分借鑒故宮宮墻修復的經驗;在鏟除空鼓、酥堿、開裂的水泥層前,記錄好原基層抹面的涂抹樣式、材料,確保重新涂抹或找補時與原材料、原樣式相同;清理、疏通院內原有排水溝,改造不合理排水設備,從根本上解決臺基內水飽和問題;重刷涂料前,將原涂料層清除至原始層,原結合層清理干凈,涂刷強固、鋪設防裂網以免新結合層與墻面結合不牢,造成起鼓、脫落、裂縫等現象;采用故宮“宮墻紅”水性的專用紅色涂料粉刷,提升涂層結構的合理性、密實性、附著力與耐環境性能。
▲臺基內水飽和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,經過工匠高超技巧下細心的修繕,紅墻重現當年風采。
萬字會舊址將羅馬柱廊式、中國宮殿式、伊斯蘭式建筑三種不同風格的建筑集中于此,由黃瓦紅墻的院墻圍合在一個大院落內,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。從周邊的山丘遠眺,金色琉璃瓦覆蓋的大殿屋頂、藏經樓纖細的塔樓和穹頂,以及辦公樓平緩的玻璃穹頂形成富有變化的組合,從周邊紅瓦屋頂和綠樹交相輝映的屋頂景觀中脫穎而出,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。
此次修繕工程中,五環公司在保護文物建筑的前提下,以現代的科學技術,參照過去的工藝,用傳統材料將文物建筑初步恢復到初始的原貌,使萬字會舊址獨特的風貌得以完美延續。今后,五環公司更將以積極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,創造新的輝煌,為青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鞏固和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。
▲經過修繕的萬字會舊址,獨特的風貌得以完美延續